前不久揭晓的白玉兰奖,《山海情》斩获“最佳中国电视剧”等四个奖项。这部电视剧以宁夏回族自治区闽宁镇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展现了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政策背景下,福建和宁夏两地人民的山海之情,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脱贫画卷。
很多人被剧中主人公马得福和水花内敛无声的爱所打动。水花的爹为了一头驴和一口水窖,把水花卖给了邻村的人。跑出去的水花最终回来妥协嫁人,她与马得福默默对视的短短一瞬,把隐忍和委屈表现得淋漓尽致。马得福无比心痛,为自己无力改变这一切而自责,也为后来全身心扑在改变家乡贫困面貌上埋下了伏笔。
因为贫困而永失至爱是马得福此生最大的隐痛和遗憾,他把对水花的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他心里憋住一股劲,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所有因贫困导致的悲剧再度上演。马得福帮助乡亲建地窝子、盖房子,一寸寸筛选土地重垦成耕田,千辛万苦为移民村通上水电,解决灌溉用水,解决养菇的销路,向福建输出劳务等等,“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一个事情接着一个事情。”经历无数艰难险阻,马得福终于带领乡亲摆脱了贫困,把闽宁建设成了一个“塞上江南”。
世间所有的情怀,其实最初都源于至亲至近的真实感情体验,都源于对家人、乡亲、家乡无法割舍的情感。这种情感渗透在血液里,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找到历史的痕迹。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认同,更是一种精神自觉。
这种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在“贺县长说昭苏”的视频中,我看到一袭红衣的女子纵马驰骋在雪原上,画面浪漫而唯美。后来才知红衣女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副县长,因昭苏县是贫困县,为给县里做宣传,贺县长毅然披挂上阵。她在采访中说:“我们公职人员流量变现,是为公、为民不是为自己,希望大家通过我看到我背后的家乡,看到家乡好山好水好牧场,这是我在网上做宣传推广的目的和意义。”我想,这也是所有在网上为家乡代言的党员干部的初衷。
我偶然和一位扶贫一线的同志有过一面之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文联一位挂职扶贫干部,从甘肃陇南赶回山东老家探望年迈的父母,路过青岛时,匆匆见了他一面。见到他时,他满身疲惫,脸上写满了沧桑。本来挂职时间已到,因一个扶贫项目还未完成,他主动要求延长一年。言谈之间,能感受到他对挂职地区的深深情感。这让我对扶贫干部这个特定群体产生了探究的愿望,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能放下家人,坚守在扶贫一线?
2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青岛赴陇南扶贫协作挂职干部工作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产业扶贫经验在全国推广。荣誉的背后一定是所有扶贫干部倾尽全力付出的结果。我身边先后就有两位同学和同事赴陇南挂职扶贫,让我对这个群体的了解更加立体、真实。同事的视频号“善工重信”,记录了他在陇南扶贫工作的一些点滴,他翻山越岭进村入户,和百姓一起吃家常饭。他在视频号中写道:“甘肃开展脱贫攻坚战8年来,先后有58名扶贫干部牺牲在岗位上。胜利来之不易,人民不会忘记。”
据统计,截至年底,全国有余人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原来和平年代也有战斗,扶贫真的是一场艰险的攻坚战。数字是冰冷的,但数字背后的人和故事却是鲜活的。余人正值青壮年华,他们有父母妻儿,但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山高水长的扶贫路上。
去年在山东青岛金沙滩啤酒城见到陇南特产馆,我果断买了很多陇南土特产。我对卖货的大姐说,我的同事在你们那儿挂职,待我说出名字后,大姐喜出望外地上来握住我的手,像是见到了亲人:“你是他的朋友吗?这些产品你都拿走,不要钱!”我被大姐朴素真诚的话语所感动。大姐之所以对我如此热情,是因为挂职扶贫的同事付出了巨大努力,为当地群众尽心尽力地办事,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和真情。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是的,世上本没有英雄,英雄都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经过8年奋斗,我国万贫困人口、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党和国家的巨大投入,更是无数扶贫人抛家舍业、无私奉献,用脚步和汗水,甚至用生命创造出来的奇迹。
以情为舟,可平山海之遥。每一个扶贫干部心中都有一份“山海情”,这山是愚公移山、咬定青山、再攀高山的山;这海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海枯石烂的决心,更是沧海一粟的忘我。这片山海情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和团结奉献的家国情怀。
就如《山海情》剧末的一段话:“从秃山困地走到绿色金滩,从一息尚存走到生机勃勃,从穷乡僻壤走到富饶美好,这不是理想,而是一个人一群人的真实经历,更是时代大潮写给每个人波澜壮阔的史诗。”
这壮阔的史诗是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人血液里的无声大爱,更是理想耀目中国,一代代人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为脱贫攻坚不停奋斗的奔流不息的大潮。
本文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