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细君中国有名有姓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和亲

引言

历史上,为了维护边疆的安定,光靠武力是不行的,还有一种方法是联姻,不仅可以保持一定时间的安定,还可以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第三国。这样,一些原本柔弱的女子双肩上就承担了一份本不该属于她的责任。她们通过自己的牺牲,一般都能换来几年、几十年或更长时间的边疆安定,她们还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和努力,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农耕、种植技术等带到边疆。历史上的这样的和亲公主有很多,多到数不过来。她们很多一生都没有留下姓名,却多多少少带着王朝礼教赋予她们的不幸。

历史上的和亲公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和亲公主的真实身份多为宗室之女,比如文成公主。真正的公主有,唐朝出现过,清朝最多。还一种情况就是宫女充当公主,最有名的就是昭君公主。

细君公主墓前雕像,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夏塔乡

本文要讲的细君公主,就是一位宗室之女。她不是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公主,她前面还有很多和亲公主,至少汉高祖刘邦时期,历史书上一笔带过的和亲公主就有9位之多。但刘细君是第一位有详细文字记载的有名有姓的和亲公主。

一、罪臣之女

扬州汉陵苑刘细君公主和亲乌孙国故事系列壁画

刘细君(?―前年)的曾祖父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江都易王刘非,父亲是江都王刘建,因此也有人称刘细君为“江都公主”,是一位真正的皇室后裔。历史书上记载的刘建是个荒淫无道的诸侯王,通奸、乱伦的事也干了不少,还逼迫侍女们与畜生媾和。狩二年(前年),刘建企图谋反,事情暴露后,畏罪自杀,刘细君的母亲也被捕杀。当时,刘细君因年幼而幸免于难,成为罪臣之女,寄养在叔叔家。很容易想象,古代女子,命运本就由不得自己做主,能为自己说话的亲生父母也早死,刘细君真正是一叶无根的浮萍,在无法左右的命运里默默地成长,等待水波把她带走。

二、远嫁大漠

乌孙国在今新疆自治区和哈萨克斯坦一带

汉朝建立初期,边塞之地就不堪匈奴侵扰。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连年征战,“而金城(兰州)、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今罗布泊)空无匈奴”,但要想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仅凭战争是不行的,与周边各国形成一个联盟,共同对付匈奴,是解决边境安宁的最好方式。当时,最佳结盟国,便是距离长安有几千里远的乌孙城。这个国家拥有着很强大的军事实力,依靠匈奴发家,但同样也遭受着匈奴的欺压,有强烈反抗匈奴之意,两个国家联手,必然能够将西域各国都串联起来,共同击败匈奴。而且还能够彻底打通丝绸之路,促进外贸,繁荣商业,加强大汉王朝对外交流。

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曾经出使西域的张骞便向武帝建议:“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意思就是需要一位愿意前往这个遥远国家和亲的公主。汉朝的和亲公主不少,但就是没有一位真正的公主,当皇帝的也心疼女儿啊!这时候,有着纯正皇室血统,又是罪臣之女,而且年龄适合的刘细君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了。

元封六年(前年),刘细君作为联姻的公主嫁给了乌孙国国王猎骄靡。匈奴得知乌孙与西汉结盟以后,也送单于女儿与猎骄靡成婚。乌孙国更怕离得近的匈奴,于是猎骄靡立匈奴公主为左夫人,以刘细君为右夫人。在古代,很多国家是以左为大,右为小,换句话说,刘细君嫁过去就是个妃妾,而不是皇后。

三、不幸婚姻

伊犁--曾经的乌孙古国所在地

细君公主皮肤非常白嫩,乌孙国百姓称她为“柯木孜公主”,意思为“肤色白净美丽像马奶酒一样的公主”。她嫁给猎骄靡做个右夫人远算不上最糟糕的事情,只比左夫人地位低而已。糟糕的是猎骄靡长刘细君几十岁了,一个十多岁,用现在的话来讲,身体还没完全长好的女孩子,搁谁身上谁不愿意啊!古代平均年龄那么低,明摆着过不了几年,丈夫就会死的。

好在,汉代嫁公主,陪嫁是很丰富的,不因为你是假公主,就抠门。金银财宝不说,光陪嫁的侍从,就几百人。对于这些人来说,到了几千里外的西域大漠,公主就是最亲的人了。公主好,自己才好。所以,刘细君除了婚姻不幸福,地位还是有的,不像以罪臣之女的身份寄养在叔叔家,处处都得忍气吞声,在西域,至少那么几百号侍从基本上都会尊重她,帮助她。所以,刘细君也学会了利用在一年中几次与猎骄靡聚会、喝酒吃饭的机会,用财物、丝织品等赏给猎骄靡左右的贵人,逐渐赢得了当地贵族、老百姓的好感,她又与人为善,尽可能地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客观上逐渐将这个国家的人心,向汉朝拉拢,起到了她作为一个和亲公主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她嫁到乌孙国时带去了几百个侍从,客观上也给当地的人们传播了汉朝文化,长安城里的时尽沧桑,器具制作也都教给了当地的人。同时她还派与她一同前来的使者,将这里的核桃、胡豆等农作物,引进了中原。客观上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文化、科技、技术交流,这也都是她作为一个和亲公主为大汉王朝边疆安定、为民族团结、为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相传,琵琶的发明人就是刘细君,当然,这个可信度不高

然而“昆莫年老,言语不通,公主悲愁”,这是刘细君无法改变的命运。这样将就着过下去,日子估计也不会太绝望,谁知她的丈夫猎骄靡却因病逝世。最糟糕的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在国王传位以后,新登基的国王需要娶上一任国王的夫人为妻。这种下嫁习俗,让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刘细君无法接受,“昆莫年老,欲使其孙岑陬尚公主。公主不听,上书言状,天子报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岑陬遂妻公主。”,她的故国大汉王朝这时候也不帮她,还要她不要忘记和亲目的,要以大局为重,尊重当地风俗。最后刘细君不得不嫁给新任乌孙王军须靡,也就是自己丈夫的孙子。孙子年轻力壮,刘细君给她生了一个女儿。在女儿出生五个月后,刘细君在忧郁中去世,结束了她在西域大漠五年的生活。

四、作《悲愁歌》

刘细君出生在今天的扬州,在江南水乡长大,来到乌孙国语言不通,生活难以习惯,思念故乡,于是作《悲愁歌》,亦称《细君公主歌》和《黄鹄歌》,以表达在塞外生活的艰难与悲愁,“泪痕滴尽穹庐月,谁道神香解返魂。”《悲愁歌》也是她作为首位有文字记载的有名有姓的和亲公主留下的唯一一篇诗作,还是历史上所有和亲公主的悲歌,为所有和亲公主代言。牺牲自己,以自己瘦小、柔弱的双肩扛起了中原王朝边疆安定的责任。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朝代更迭,保家卫国,不仅有英雄血,还有美女泪。

悲愁歌

汉武帝时着意与乌孙建立联盟,除了打击匈奴的政治目的外,彻底打通丝绸之路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这两个目的,刘细君及后来的刘解忧都很圆满地做到了,历史理应记住她们这些弱女子。

《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刘细君死后,汉武帝立即又送了一位解忧公主到乌孙国,取代原来细君公主的位置。刘解优同样是一位罪臣之女,纯正的皇室血统。她首次嫁给军须靡时,军须靡正当年盛。婚姻上,比刘细君好多了,有儿有女,家庭上也幸福,儿子还做了乌孙国王,而且刘解忧无论性格,还是做人处事都比柔弱的刘细君要强大,为边疆的安定和促过塞外与中原的文化、科技、技术交流同样作出了很伟大的贡献。刘解忧还熬到七十多岁,最后回到了长安。回故国几乎是所有和亲公主梦寐以求的愿望,但能做到的没有几个人,刘解忧做到了。王昭君也嫁了多位国王,熬死了多位国王,真正王的女人。每熬死一位国王就上书大汉王朝,要求回长安,王昭君到死都没实现这个愿望。

后记

年,新疆伊犁和江苏扬州有关社会机构、团体组织了一次“细君公主(像)回扬州省亲”活动,也算是后人告慰年前那位命断西域大漠的孤苦灵魂吧!

“细君公主(像)回扬州省亲”活动图片

声音: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