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去新疆伊犁霍城看完薰衣草,便对解忧公主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七月再访伊犁,终于得愿一睹汉家三位远嫁汉家女之伟业。
张骞“凿空”西域汉武帝时期,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不断南下,压迫西汉的领地。偶然得知,西方有一个“大月氏”国也屡受匈奴欺凌。于是,汉武帝便萌生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的想法。
建元二年(公元前年)张骞自告奋勇,带领多人从长安向西,进入河西走廊。此时,大月氏已经被匈奴赶往更远的西方。张骞决定不辱使命,冒险穿越匈奴防线。结果是被俘,娶妻生子一晃十年。稍有松懈,逃往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大月氏无意抗敌,张骞无功而返,走青海羌地,再被匈奴俘一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在军事上没有立即达到东西合夹匈奴的目的,却第一次了解到了西域的诸国分布和国情民情,为以后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被司马迁称为“凿空之旅”。
在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张骞获悉了一个新的国名“乌孙国”。乌孙国与大月氏同样受到了匈奴的压迫,并且乌孙国比大月氏更强大一些。
于是,元狩四年(公元前年)张骞率领人组成的使团出使乌孙国。虽然也没有游说成功。但是带回乌孙使者几十人一起到了长安。乌孙国对西汉的强大有了了解,在元封六年(公元前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求和亲,汉武帝把江都公主细君嫁给乌孙王。
细君公主细君公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远嫁西域的汉家公主。
细君公主的曾祖父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江都易王刘非,父亲是江都王刘建。史称其为“江都公主”。
刘细君出生在鱼米之乡,富饶的江南。细君公主自幼锦衣玉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一位典型的温婉女子。
元封六年(前年),年仅17岁的刘细君远嫁70岁的乌孙王猎骄靡,为右夫人,位列匈奴妻子左夫人之下。
“大漠孤烟直”的西域生活对一个江南公主来说,太难了。语言不通,生活习俗多有不适。于是写下了中国第一首边塞诗《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孤苦伶仃之余,细君公主还发明了一种乐器“阮”,亦称“秦琵琶”,成为琵琶的创始人。
更让细君公主难以接受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年猎骄靡死了,其孙军须靡成为乌孙王昆弥。乌孙跟匈奴一样,实行收继婚,细君公主要再嫁新乌孙王军须靡。
细君不同意,上书汉武帝,汉武帝回信说: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于是,细君公主万般无奈,以千秋大业为重,忍辱再嫁军须靡。细君公主与军须靡生有一女,名叫少夫。
太初四年(前年),在乌孙生活了五年的细君公主病逝,年仅22岁。细君墓,称“汉家公主墓”,坐落在新疆伊犁州昭苏县的乌孙山夏特大峡谷谷口,距夏特古城约8公里。
柯木孜芳魂西归去,琵琶声忆黄鹄歌。可惜、可叹细君公主。
虽然细君公主的历史使命很短暂,作为远嫁西域第一位汉家公主,历史意义还是很巨大的。
乌孙国建都赤谷城,为冬季牧场,夏季牧场则是在昭苏-喀拉峻一带。占据了最富饶的伊犁河谷。所产优良伊犁马被汉武帝御赐“天马”,后称“西极”马。
古代帝王多公子公主,除了后宫多佳丽,还有一个是出于政治考虑,皇子多为人质,公主多为和亲。国既是家,家既是国。重要的岗位,由皇子兼任。生少了,不够用。
解忧公主解忧公主是汉武帝的亲侄女,她的先祖是刘邦的小弟弟刘交,祖父是楚王刘戊。
七国之乱:
景帝三年(前),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历时三个月被平定,七国被废。
细君公主去世后,军须靡请求汉武帝再次和亲。于是,汉武帝便把“罪臣之女”刘解忧以公主名义嫁给军须靡,仍为右夫人。
倒霉的是,解忧公主经历了“三嫁”:首嫁军须靡,生活了七八年。军须靡去世,再嫁堂弟翁须靡,生活了33年。翁须靡去世,年逾六十的解忧公主三嫁泥靡(第一任丈夫的匈奴妻子所生)。又十年,古稀之年的解忧公主上书回长安。
性格决定命运。细君公主具有开创意义,解忧公主具有实践意义。真正把乌孙国拉入中原怀抱的是解忧公主。
解忧公主很快就适应了西域生活,与乌孙国人民打成了一片,被称为“汉家公主”。也许,解忧公主更看得开命运一些吧。
解忧公主的三男二女都是与第二任丈夫翁须靡所生。长子元贵靡(后为乌孙国的大昆弥),次子万年(莎车国国王),三子大乐(乌孙国大将),长女弟史(嫁龟兹王绛宾为王后,后被汉宣帝封为公主),次女素光(嫁乌孙翮侯)。
解忧公主对子女们的安排,对乌孙国的政治起到了稳定与掌控的作用。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乌孙国摆脱了匈奴压迫,改变了乌孙国的命运。
西汉昭帝末年,乌孙受到匈奴和车师的联合攻击,解忧公主上书求西汉朝廷出兵。汉宣帝发兵十五万骑,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并遣校尉常惠持节助乌孙作战。乌孙国出兵五万,东西夹击。
结局是匈奴大败,退出西域,乌孙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翁归靡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解忧公主之子)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叛绝匈奴”。
公元前60年,汉宣帝在轮台设西域都护府,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元前51年,这时解忧公主行年七十,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年老土思,愿得为骸骨,葬汉地”。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将她以公主礼仪迎回长安,“朝见仪比公主”。同来的还有孙子和孙女三人。大约过了两年,解忧公主就与世长辞了,“以公主之仪安葬”。
解忧公主千里远嫁,在乌孙国生活了50多年,经历了四朝三嫁: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军须靡、翁须靡、泥靡。
解忧公主凭着自己的坚忍、执着与努力,经过近40年的坚忍和运筹,终于完成了汉武帝的遗愿,击退匈奴,将西域纳入中原怀抱。
冯嫽冯嫽三入西域,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
作为解忧公主的侍女,冯嫽嫁于乌孙国右将军(国防部长)。
冯嫽生性聪慧,知书达理,善写隶书,与刘解忧相互慰勉。她还有一个特长是语言天赋,很快就学会了西域语言,遍访南疆诸国,交谈不用翻译。冯嫽在西域各国宣扬汉朝教化,“尝持汉书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被尊称“冯夫人”。
解忧公主的军功章上,有一半应该属于冯嫽。
乌孙国的去匈奴化一波三折。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乌孙国国王翁靡病死,乌孙国大乱。军须靡匈奴夫人之子泥靡夺取王位,解忧公主与汉使刺杀泥靡,泥靡逃走,匈奴夫人另一子乌就屠杀死泥靡,自立为昆弥。
汉宣帝急召冯嫽回长安,商议对策。汉宣帝令文武百僚在城郊迎接。京畿百姓闻讯,蜂拥而至,争睹女使者的风采,人山人海,道路堵塞。此时距离陪嫁她离开长安已经有40年了。
汉宣帝盛赞其远见卓识,封她为正使。冯嫽奉召以汉使身份二次回乌孙平定国乱。同时派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屯兵万五,欲以讨之。
冯嫽的丈夫与乌就屠的关系比较亲近,游说乌就屠“汉兵方出,必见灭;不如降”。泥靡权衡利弊,让位于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归服汉朝,受封“小昆弥”。大昆弥领户六万余,小昆弥领户四万余,分而治之,乌孙国方定,由盟国正式变成汉地。
《资治通鉴》对此记载:冯夫人锦车持节,诏乌就屠诣长罗侯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皆赐印绶。
解忧公主的大儿子元贵靡去世,孙子星靡继位乌孙国昆弥,冯嫽陪同解忧公主回长安。
无奈星靡生性懦弱,继位后因治国无方,致使乌孙局势再起动荡。
此时,逾六旬的冯嫽主动上书汉元帝,请求再为汉使,出使乌孙镇抚星靡。汉元帝准奏,选派一百名士兵的队伍护送冯嫽第三次出使乌孙。
冯嫽三次出使乌孙,对乌孙国的命运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后两次的力挽狂澜,令人敬佩。
中国近代史学家蔡东藩赞其:“读史漫夸苏武节,须眉巾帼并流芳。”
“妙龄远嫁,信史存、汉女三人,家山邻得江河水;厚德长休赤子,定评有、唐诗七字,兵气销为日月光。”
“九千里远涂楚,一万里远江都,东西三地红线永系;七十年后昭君,八十年后文成,汉唐六女青史长存。”
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以及冯嫽,以弱女子之身,不远万里,远赴西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抹亮色。
:最纯粹的哈萨克族情歌,草原冬不拉,琼库什台河畔的一抹心动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