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出土物聚散程度不一,石器时代的出土兵器集中在新疆的东部和西部,西周时期的较为集中于新疆中部,春秋时期出土兵器较少,地区分散,战国至西汉时期,集中在新疆东部的哈密、吐鲁番和伊犁地区。东汉时期,主要集中在新疆的南部。隋唐至元代,集中在伊犁地区、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出现上述情况,可能跟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适宜生存有关,同时也与部落或中原王朝的经营相关。出土兵器的材质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例如,伊犁地区草原较广,骨质兵器出土数量多。
年楼兰遗址出土了桂叶形石矛、石镞。与常见的石器时代三角形石镞相比,这些石镞、石矛表面呈鱼鳞纹或波浪纹,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磨而成。
从外形特征看,后世的武术器械是它们的延续、发展和改进。此外,考古学者经过比对后发现,“西域的细石器与我国北方的细小石器有着共同的工艺技术特征”。这说明早在细石器时代,西域与我国内地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年来,新疆境内除出土了大量的青铜马具、用具、装饰品等外,还出土了百数件青铜兵器。众多的青铜制品,跟本地的采铜业和冶炼有很大关系。考古发现,早在春秋时期,伊犁州尼勒克县就有一个包括十多处竖井的努拉塞铜矿。
年,在尼勒克县相邻的特克斯县发现了十一件铜器,其中有合金铸制的铜斧。年,新疆兵团在新源县开挖查布哈河时,发现两件羊首铜刀,考古学者疑是哈萨克族祖先留下的;伊犁州察布查尔县发现野猪柄青铜短剑,新疆塔城市征集到兽首曲柄短剑。年克孜尔吐尔古墓地出土环首铜刀2把,一把长14.2厘米,另一把长23厘米。此外,在和静县察吾呼墓地发现长12.2厘米熊首青铜刀。
与陕西、甘肃一带的青铜器把柄以人头或马头式样不同,新疆的青铜器与鄂尔多斯、蒙古的青铜器外形相类似,把柄多成兽形,两者之间应有一定的联系。新疆伊犁地区有很多水草丰茂的草原和森林。以游牧为主、兼营狩猎的草原民族,就地取材,善用牲畜或野兽的骨头制成多种武术器械;用铜材铸制时,仍将牲畜、野兽图案镶刻在器物上,尤其喜欢将凶猛的野兽头像当作武器的把柄。动物题材的武术器械铸造精湛,反映了游牧民族对动物的特殊情感和工艺水平。
年昭苏县波马突厥人墓葬出土了北朝镶红宝石金剑鞘(为短剑的外包部分),内有铁剑残断。该剑鞘残长21厘米,宽约6厘米,由整块金箔锻打而成,正面有多种图形的鱼子纹,并镶嵌有多块红宝石,与其同墓葬出土的,还有金指和护臂、镶红宝石金面具等,与中亚出土的同类型器物制作工艺和风格非常相似,都使用了“吹珠点焊、点金嵌玉”等工艺,实属罕见的金质武术器具。
与金剑鞘一同出土的还有镶红宝石金面具,高17厘米,宽16.5厘米。此面具由捶叠、焊接、抛光等工艺将两金片铆合而成,其眉毛、胡须和面颊下周镶红宝石。历史上有把面具作为武将护具的记载。《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载,名将狄青戴铜面具,冲锋陷阵,作战非常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