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帝开始的“和亲政策”,是各朝代为了边疆稳定和发展所想出的“以夷制夷”的方式。这种延续数年甚至数代的“女性外交”,让那些被选中的女子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出了一生。但除了王昭君、文成公主外,她们的姓名大多被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我要讲的故事,来自于我的家乡新疆。在那里也曾有几位女性,她们远道而来,并多数终身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历史上称她们为“西域和亲公主”。
这其中,有一个名叫刘细君的汉室女子。她不止是丝绸之路上的第一位和亲公主,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汉族和亲公主,比昭君出塞要早了整整72年。
细君公主的故事,要先从乌孙国说起。
?1、
多年前的西汉年间,伊犁河流域是西域最强大的乌孙国的游牧地。乌孙属哈萨克族祖先的一支。《汉书》记载,当时乌孙“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刚恶,贪狠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
关于乌孙族人,一直有个“未解之谜”:他们的族属到底是哪里,或者说,他们究竟是什么人种。有人说是匈奴族,因为善战的匈奴竟然会在某些时候给予乌孙族人保护,虽然之间也有过战乱,但是偶尔的庇护就已经让人摸不清头脑;还有人说是突厥族,因为乌孙族的语言文字和突厥人较为相似;甚至还有东伊朗族一说,以及后来又有考古发现,一些乌孙人还有古代欧洲人种的特征。
最早的乌孙族据说生活在河西走廊,后来被匈奴族一路向西驱赶。他们一边抵御外敌,一边寻觅新的家园,最终选择了非常隐蔽,不被常人所知道的道路,一路艰苦前行,最终抵达了天山腹地的伊犁河谷,建立了乌孙国。
?2、
全盛时期的乌孙国不论户口、人口或兵力,远超其他隶属西域都护府的西域诸国,是若羌、鄯善、疏勒、莎车、龟兹等人口总和,其中有25万人(40%)人口是在今天的新疆地区游牧。伊宁市及附近的昭苏、巩留、新源、特克斯、尼勒克等几个县都曾是乌孙古国的一部分。而当时的龟兹国位于现在新疆的库车、拜城一带。所谓“乌孙古道”,指的就是乌孙国到龟兹国穿越天山南北的古道,有很多条。如今被视为游览胜地的“独库公路”就是当时通行人数最多的一条乌孙古道。
?(如今的独库公路只是当年乌孙古道中的一条)
乌孙古道北接准噶尔盆地,南控塔里木绿洲,是贯通天山南北的咽喉,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都要争夺这块宝地。公元前的汉武帝为了与乌孙结好而对抗匈奴;隋唐时期西突厥控制天山统治塔里木盆地;唐代西征突厥及与突骑施的交好等,都是通过乌孙古道来实现的。
刘细君和其他从西汉和亲而来的公主们一样,都是顺着这条古道来到了乌孙国。
3、
乌孙在西域定居后,实力逐渐强大,已是西域诸国中数一数二的强国,几乎可以与匈奴分庭抗礼。但是,因为与匈奴人有深厚的友谊,加上不想发生战争,影响乌孙国的发展,乌孙王一直对匈奴礼敬有加。
但是,汉朝却不希望匈奴有一个势力强劲的外援。到汉武帝时,为彻底击败西北边塞的匈奴,张骞建议用厚赂招引乌孙,同时下嫁公主,与乌孙结为兄弟,这样就可“断匈奴右臂”,共同夹击匈奴。汉武帝的和亲政策没有在当时生效,却在昭帝时期发生了作用。
当时16岁的刘细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了汉室公主。
(未完待续)
?宋厚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