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孙人与匈奴人有啥区别史籍说乌孙人状如弥

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有网友问:乌孙人与匈奴人有啥区别?这个问题实在是有些难以回答。

首先是人种。直到现在,人们都没弄清乌孙人属于什么人种,或者说,乌孙人的种属到现在也是不清楚的。但是,匈奴人不一样,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衽。近代西方历史学家一般认为中国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游牧民族。关于他们的种属,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一句话就给说清楚了: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根据现代考古来看,匈奴和我们一样,是黄种人无疑。

其次是语言不同。根据近现代一些民族学者的著作研究,如余太山著,王生平、范明礼编《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1月)中说,乌孙人的语言属于古印欧语,但是,古印欧语是后世语言学家根据现时印欧语系诸语的特色,通过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而倒推出来的假想语言。这种假想语言被认为是现时印欧语系诸语的共同祖先。乌孙人的古印欧语怎么讲,或者属于古印欧语的哪一支,那些研究的学者们也都没有弄清,捕风捉影的成分太多。

还有一些人认为,乌孙人的语言与现代哈萨克语相近,也基本上牵强附会。这一点,似乎只有地域上的说明,哈萨克民族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的,因此哈萨克语广泛分布在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前苏联地区在内的中亚地区。连乌孙人操何种语言都没弄清,就说它和后世某个民族相近,显然只是一种臆想。但是,通过史料人们可以看到,嫁到乌孙的解忧公主和亲团中有各方面的工匠,女儿弟史又在乌孙学习汉地音乐,与此同时,乌孙文化传至汉地,宫廷有专人教授乌孙语。这就是说,乌孙语是需要汉族人学习的,是通过翻译才实现交流的,与汉族人不是同一种语言。

然而,匈奴人就不一样了,在历史文献的记载里,从来没有看到过匈奴人与汉族人交流配备翻译的,似乎很顺畅,没有什么障碍。但是,后世的专家们非得要搞出个匈奴语不可,结果研究了很多年,也没研究出是个什么样子来,后来又说匈奴语是突厥语,可笑地让匈奴人在没有突厥人的时候说突厥语,让人很难理解。对此,我的观点一直是匈奴人讲的就是古汉语,可能上古汉语中的某个方言,大体上与中原古汉语是一致的,所以才没有太多交流的障碍。

最后是风俗不同。在乌孙人的族属学说中,有一种是匈奴人说,强调乌孙人“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人同俗。现在看来,这种说法的水分也很大,其所谓的相同可能就是游牧,在婚姻方面实行收继婚。其实所谓收继婚是原始部落群婚制的遗存,在古代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基本都是一样的。他们群婚制没有配偶的观念,妇女属于整个部落的男子。寡妇由继承者(继子)或夫家亲属收继。

60年代初开始,在伊犁河流域昭苏县的夏台、波马等处,发现乌孙土墩墓19座,其中有铁犁铧的出土,说明乌孙人也有一定的农业。但这并不是说,乌孙人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跟其他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一样,乌孙各部落散落在辽阔的草原上,相隔甚远,西域诸国之间又常有征战,因此他们对外非常封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则非常紧密。这就导致了不同部落的男女甚少有机会接触,令丧偶的妇女改嫁困难,大多被夫家的部落成员收继。与此同时,在乌孙,生产以家族为单位,收继婚实施,保持家族完整。倘若继承者的生母年纪老迈,她通常会由继承者负责赡养;年轻的就会在夫家家族内改嫁。

但是,在对待女人的问题上,乌孙人与匈奴人也是有所不同的。《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儿童即能骑羊,拉弓射击鸟和鼠,稍微长大就能射击狐兔……匈奴的风俗,平常无战事时,则随意游牧,以射猎飞禽走兽为职业;形势紧急时,则人人练习攻战本领,以便侵袭掠夺,这是他们的天性。这里的“人人练习攻战本领”,当然包括女人,女人也能打仗。

公元前36年,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诞生了让中国人一直很提气的一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在这场战斗中,匈奴女人是打了仗的。郅支单于被射伤后,命令军队撤回城内,紧闭城门,披上镗甲站在楼上亲自指挥战斗。他的十几位阏氏(妻妾)随即参与战斗,一个个拉弓箭射,抵挡城下的汉军。但这些人在强大的汉军面前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大多被射死。

这是史籍记载中,匈奴女人唯一参加的一次战斗,如果不是“人人练习攻战本领”,她们怎么可能在战时就能拉弓箭射呢?我从“匈奴儿童即能骑羊”中分析,匈奴女人就是匈奴儿童的军事教练,他们是全民皆兵的。

在这方面,乌孙人是不一样的。《汉书·西域传》中说,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就是说,乌孙国人口有“十二万户”,一户三人略多,人口有“六十三万”,但其军队只有“十八万八千八百人”,不是全民皆兵的。通过数字分析,可能是按户征男丁为兵,每一户人家出一个男性壮力。按三分之一的家庭概念计算,女人和儿童应该与军队无缘。

最后的最后,我们说一下长相。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通过现有的资料分析,匈奴人与汉族人的长相应该没有什么区别,如果硬要找一点区别,那就是他们的个子可能普遍较低,一个个都长得很壮实,由于长期在马背,腿可能多少有些罗圈。但乌孙人可能不是这样的,唐代颜师古对《汉书·西域传》作的一个注中提到:“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就是说,唐朝所说的胡人,“青眼赤须”,形象如同弥猴的,是乌孙人的后代。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引用过这话,有网友说“状类弥猴”让他笑喷了。笑归笑,这其实是一个很严肃的命题,也有文物的佐证。孙悟空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神话人物,其原型来自何处,有很多的说法,孙悟空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神话人物,其原型来自何处,有很多的说法,其中一说是石磐陀。即当时玄奘在玉门关一带不知道怎么出关时,一个身体强壮西域胡人跑来礼拜,自称名叫石磐陀,愿意受戒拜玄奘为师,并满口答应做向导,护送玄奘过关。但没过几天,两人就分道扬镳。

这个石磐陀的形象在敦煌壁画中有体现,在东千佛洞中有幅形象逼真的玄奘取经图,壁画中,观音神态安详地端坐在金刚宝石座上,身边彩云环绕,绿水荡漾。对面的河岸上,一位头有上光环的云游和尚双手合十向观音膜拜。和尚身后一位满脸长毛、两眼环形、鼻孔向前、牙齿外露的猴形人着远行装牵马相随。敦煌学学者段文杰研究此壁画后,发表论文称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就是石磐陀。这一原型比《西游记》原著早多年。人长得像猴子或者猴形人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壁画原图临摹绘画

另外,在甘肃甘谷县华盖寺发现的《取经归来图》,也有孙悟空的原型,猴脸模样,无发,头上戴紧箍,身穿浅褐色直裰儿,外罩红色短褂,紧口长裤外裹虎皮裙,脚穿红色靴,左手掐指,右手持金箍棒,头部扭向后方,似乎因看见所获经书而面露喜色。

唐僧取经归来图壁画中的孙悟空形象

也许当年的乌孙人大约就是这个样子吧。为什么是乌孙人呢?主要是因为乌孙是当时西域的大国、强国,《汉书》指出其盛期时不论户口、人口或兵力,远超过其他隶属西域都护府的西域诸国例如若羌、鄯善、疏勒、莎车、于阗、龟兹等的总和。后学者推测在汉平帝登位初年,大概40%的乌孙族,约20多万人在现今新疆游牧。在汉代,他们几乎是一直占据着今新疆的北疆地区,其国盛产名马,这一点与石磐陀能为玄奘找来误途老马的记载应该是有关联的,而今新疆的南疆地区因为沙漠等因素的存在,在历史上是出产名马很少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