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8574/

编者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强化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加快、模式增多、内容拓展、质量提升,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93号)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进行总结、委托研究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赴地方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年)》。现将报告全文发布,供有关方面交流借鉴经验做法,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93号)的要求,为跟踪分析和评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年度进展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进行总结、委托研究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赴地方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年)》(以下简称《年度报告》)。     《年度报告》梳理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完善工作机制、落实支持政策、推进配套改革、强化公共服务和开展试点示范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总结了各地在模式创新、主体培育、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显著成效。     一、工作力度持续加大     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切实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强化政策落地和机制创新,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一)努力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协调机制。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通过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印发了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工作方案及年工作要点,推动各部门协同合作、研究重大问题、协调扶持政策、督促贯彻落实。山西、重庆、云南等省(市)成立了多部门参与的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试点示范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沟通协商、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     二是开展调研督导。中央农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组成四个联合调研组,分赴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湖南、广东等省开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保障督导调研。国土资源部对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书面调查,在汇总各调研组和书面调研情况的基础上,起草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保障督导调研报告》,报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领导。国家发展改革委赴福建、山西等省开展专题调研,督促地方进一步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农业部督促各地加大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10个省(区、市)开展调研督查,并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三是强化宣传推介。国家发展改革委再次编制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汇编》,从全国个产业融合典型案例中精选出个汇编成册,印发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予以推介,并通过   四是加强业务培训。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山东省新泰市召开了专题培训班,对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试点示范县负责同志进行培训,总结工作成绩,分享经验做法。农业部举办了两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助政策实施培训班,开办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训班,对12个贫困地区余名村及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培训。各地区也积极加大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专题培训,甘肃省已连续2年举办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对各市县区和相关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全面系统培训,联合淘宝大学兰州分部、阿里巴巴西北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了两轮农村电商巡回培训,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电子商务(电商扶贫)高级研修培训班,启动了“万名电商人才培训工程”。   (二)细化实化支持政策     一是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发挥企业债券融资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印发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发布了年版《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为外资投向农产品加工业和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等创造了宽松便利条件。财政部与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实施意见,将“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作为推广PPP的六大重点领域,并安排资金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和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人民银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工具进行直接融资。保监会大力推广小额贷款保障保险、农业保险保单质押等保险增信模式,低成本盘活农户资产。天津、内蒙古、福建、河南、重庆、宁夏等省市区积极创新涉农贷款担保产品,四川省探索设立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贵州省利用扶贫产业基金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云南省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项纳入省重点项目投资基金支持范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年以来累计安排资金7.18亿元,扶持产业融合项目个。福建省年以来共下达财政资金8.86亿元,用于支持涉及产业融合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民创业园、农产品初加工等。西藏自治区设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扶持各地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二是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阿里巴巴集团举办返乡创业试点地区发展农村电商培训班,会同国开行、农发行设立支持返乡创业政策性信贷产品,选取上海金山区等5个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奖励计划试点。农业部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折股量化到农户等方式,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开展了融合主体在线教育培训试点,增加了政府购买创业培训公益性服务的资金规模。科技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和“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并培育创新创业农村实用人才。国家旅游局从年开始共举办16期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培训班,完成对多名旅游扶贫村村官的培训。北京市实施青年职业农民带头人培育行动,鼓励青年骨干人才返乡创业,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园区。上海市重点支持家庭农场发展,依托农校、农广校举办各类涉农教育培训,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放宽农业类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标准。河北省制定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方案,从年开始每年整合资金1亿元培育1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吉林省组织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组织省内知名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农业产业化博览会。海南省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宁夏自治区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优先承担国家、自治区各类涉农项目。甘肃省成立了农业产业联合会行业协会。江苏省积极发展涉农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成果转化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三是强化用地保障。针对各地反映强烈的产业融合用地问题,国土资源部在年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中明确要求各地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启动了近万个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并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保障的通知》(国土资规﹝﹞12号)。吉林、黑龙江年单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增用地指标的比例分别达到8%和10%。福建省要求在下达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各设区市按照不低于省里下达一般建设项目用地计划5%的原则,单独安排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广东省专项下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指标亩。上海市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设施布局规划用地试点项目,探索农用地复合利用。     四是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政策支持。商务部制定了《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规范》和《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指引》,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出台农村电商发展指导意见;推动农商互联,会同农业部开展农产品电商出村工程和标准化试点;与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农村电商创业创新大赛,会同邮政局推动快递向西向下发展;组织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设立电商扶贫频道,打造贫困地区农村产品上行直通车。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推广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运营中心。吉林省鼓励县(市)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股权投资、PPP等方式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福建省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积极搭建政府主导的涉农电商平台,并支持市场化涉农电商平台发展。农业部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行动,召开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个,认定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9项,发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个,精品线路条。国家旅游局出台了旅游民宿行业标准,会同交通部等印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年)》,会同农业部开展了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北京市启动个旅游休闲村镇创建工作,推进公里乡村旅游休闲步道建设和民俗村户旅游经营者万人培训工作。福建省制定出台了乡村旅游系列标准,推进乡村旅游“百镇千村”工程,创建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三)大力推进配套改革     一是创新涉农专项支付资金管理方式。年4月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印发了《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在全国推广“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按照专项转移支付和基建投资管理的职责分工,在中央、省、市、县等层级分类有序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行业内涉农资金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源头整合,行业间涉农资金主要在预算执行环节进行统筹,进一步强化了行业内涉农资金整合与行业间涉农资金统筹的衔接配合。     二是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三块地”改革提速、延期,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创新发展。各地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大多数省份相关工作已进入尾声。人民银行指导金融机构创新了信贷管理机制和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两权”直接抵押、“农户联保+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民合作社和农户担保+土地经营权抵押”等多种金融产品。各地也积极探索了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新机制,福建省沙县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通过农村产权评估与推广村级担保基金、精准扶贫担保基金,开展了土地经营权、林权、农业设施设备等“产权抵押+基金担保”贷款,逐步激活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了基础。吉林省搭建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普及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覆盖各市(州)、县(市、区)、乡(镇)的三级交易平台体系。重庆市依托市农村土地交易所,积极拓展区县产权交易服务体系。     三是探索制定农用地基准地价制度。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公示地价体系建设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推进了农村地价体系建设,为农村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持续强化公共服务     一是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了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起草并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会同交通运输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起草并以国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商务部会同财政部支持山西、安徽等15个省区建设个产地集配中心、农产品交易仓储设施和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等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山东、河南等10个省区发展冷链物流,在全国13个省区支持25个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并在试点基础上印发了加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重庆市加快建设主城、区县、乡镇(社区)三级农产品市场体系,配套建设信息化系统、检验检疫等设施。福建省年安排冷链物流支持资金万元,支持各区县建设改造冷库设施、批发市场低温物流专区和零售企业终端低温设施等。河南省加快构建以郑州为中心、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     二是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了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河北等10个省市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农业部实施了益农信息社“整省推进”建设,采用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公助民建、公管民营”方式开展建设运营,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探索农业物联网软硬件购置补贴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涉农工业企业搭建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会同财政部加快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支持27个省份13万个行政村实施宽带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全国行政村光纤网络覆盖率提升至94%。内蒙古通过“”三农服务热线,为产业融合主体提供技术咨询、政策解读、农资打假、维权投诉、生产指导、供求发布等综合服务。贵州省启动了“农业云”建设,广东省积极推进农村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建设,河南省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并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国家工商总局积极推进“商标富农”,大力推进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与电商平台企业合作搭建地理标志流通平台,建立农村基层合同助农指导站,制定并免费发放适合农业生产经营需求的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国家林业局成立了林业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编制了《林业品牌建设与保护行动计划》。吉林省启动实施了区域公用品牌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全省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全省工商系统建立了个合同咨询服务指导站,制定了合同帮农十项工作制度。天津市举办了首届名优特农产品展示暨加工技术对接会。     四是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发展。人民银行指导各地以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农户信用评级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福建省沙县按照“先建档、后评级、再授信”的工作思路,在全县开展农户经济档案建档及信用评级工作,并依托政府办公网络,实现农户信用信息在县域涉农银行间共享。     (五)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一是有关部门开展全国性试点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旅游局在深入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的基础上,联合印发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方案》,提出到年建成个融合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利益联结紧密、配套服务完善、组织管理高效、示范作用显著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年确定了首批个示范园创建单位。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支持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的意见》,提出按照“一年有规划、两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的总体安排,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培育打造和创建一批融合发展先导区,并创建了60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财政部会同农业部支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安排资金8.3亿元支持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中,建设了29个涉农产业示范基地。商务部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个县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国家旅游局创建了家“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组织认定了10家“中国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华供销合作总社确定了5个供销合作社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   二是各地区开展地方性试点示范。山西省在国家级产业融合试点县太谷县启动了山西“农谷”省级战略,集中资源、汇集政策打造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高地,同时择优遴选6个县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融合示范园。福建省着力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扎实有序推进试点示范创建工作,目前确定国家级试点示范县5个、试点示范创建乡镇51个、示范村个,试点示范地区积极发展了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逐步形成了差异化发展格局,其中,建宁县持续培育了“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模式,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入推进了“农业+电子商务”模式,探索了“农业+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了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创建;漳平市深入挖掘了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形成了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     二、发展成效日益显现     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继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程、丰富融合内容、提升融合质量的同时,着重围绕农民持续增收、农民就业创业、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等方面聚焦发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不断涌现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把培育融合主体作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基础作用大、引领示范好、服务能力强、利益联结紧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融合主体。目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已实现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从单纯生产到综合带动、从收益独占到利润共享的转变,展现出较强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进入到成长成型的蓬勃发展期。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主体超过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0万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7万家,已服务多万农户,托管面积2.32亿亩。     (二)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大幅增加     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各地区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成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绿色品牌、推进“三品一标”建设的“催化剂”。特别是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线上特产馆、品牌店、专销区加快建设、持续扩张,推动了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落地。一年来,借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特别是主产区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规模化持续发展。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年9月,全国累计完成农产品商标注册.5万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件。截至年10月底,贵州省已获得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个、产地个、面积万亩;有机农产品个、面积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48个;“三品一标”面积万亩,占全部耕地的50.1%;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8个。江西省通过开展绿色生态农业行动、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大提升工程,已获得了个“三品一标”产品、个绿色食品、个有机产品、7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     (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档升级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各地涌现出多类型多样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突出了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导向;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物流、仓储、营销链式发展;引导了更多的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推动了产城融合发展。特别是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形成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呈现出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和发展集聚化态势。各地相继打造出一批集自然、风情、历史、人文等于一体的“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乡村景观综合体和田园实践馆,推出了休闲农业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和经典旅游线等地方知名品牌,配套水、电、路、气、网等设施和卫生、消防、安全等条件大幅改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年预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超过亿元,年接待游客22亿人次。同时,农村电子商务势头勃发,迅速覆盖广大的县、乡、村,显现出较高的业态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8亿元,同比增长39.1%;农村网店达到.6万家,同比增长20.7%,带动就业人数超过万人。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和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四)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     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经营主体同农民形成了订单生产、股份合作、产销联动、利润返还等多种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了“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固定租金+企业就业+农民养老金”、“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多种收益分配形式。与原有的利益联结机制相比,利益联结关系出现了新的提升,农民同经营主体构建起了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的跃升。一些省区的贫困地区利益联结中的价值链分配重心,开始向上游农户倾斜,向极度贫困农民倾斜,探索出了“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和“扶贫资金变股金”的资产收益分配形式,社会资本在贫困地区资源开发中,最大限度让利给贫困户,实现了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稳定增收、扶贫脱贫的效果。江苏省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万户,95%以上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湖北省金秋农业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每亩元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每年每亩元劳务工资返聘农民,流转土地在核算成本后红利五五分配,每年元以上,农民每年亩均保底收入达到7元。     (五)农民增收与就业渠道日益多元     通过模式创新、链条延伸、主体参与、要素激发、业态打造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民增收从相对狭窄的农业领域向更为宽广的二三产业领域持续拓展,从农业生产单环节向全产业链持续拓展,从农业内部向农业外部持续拓展,“获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农民跨界增收、跨域获利的格局基本形成。据统计,年山东省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户户均增收元,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40%。新疆自治区昭苏县,通过实施特色马产业融合发展,农牧民人均马产业收入元,人均来自马产业增收对畜牧业增收贡献率达到36.4%,对农牧民人均新增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了19.8%。不断拓展的农牧结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网购电商、乡村养生养老等领域,成为农民就业创业的巨大平台和重要载体,大批闲赋农民、返乡人员、退伍转业军人甚至农村残疾人员等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实现了就业创业。年,全国返乡创业人员超过万,其中返乡农民工占72.5%;全国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达到万,带动了万户农民从中受益。返乡下乡创业人员中82%以上创办的都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类项目,广泛涵盖特色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     (六)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明显     各部门和贫困地区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资金投入、项目开发、人员培训、设施建设等扶持政策,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不但有效开发和利用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特色优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而且从根本上找到了产业扶贫、产业脱贫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改变了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环境条件,奠定了贫困地区产业兴旺的基础,激发了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扩大了扶贫成果,提高了脱贫质量。截至年10月底,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帮助建设的2万个扶贫车间,带动了14.9万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截至年底,全国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家级贫困县占比达66%,带动近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电商实现增收。20家知名电商企业开通电商扶贫频道,为近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销售农村产品提供流量支持、费用减免等优惠。湖南省依托“电商扶贫”,实现全省51个贫困县(市、区)个贫困村万贫困人口长期、稳定、直接脱贫,全省亿元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中,51个贫困县的交易额占到40%以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