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其中指出要强化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推进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创新师范生教育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模式,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近年来,江苏师范大学积极探索“互联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础教育教师研修模式,打造了“云端学习场”,通过专家引领、共学共研、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等融合形式,探索出了一条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的“教研生态链”,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职后培训与职前培养互补
孩子们每人领到一张“学历单”,围绕“课文我会读”“词语我理解”“长征我了解”等学习目标和任务,孩子们争相发言,课堂里充满活力。这是江苏省泰州市环溪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冯琳,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七律·长征》的一幕。
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导,冯琳的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得益于“泰州教育生活云”。年,为提升泰州市基础教育教师教学水平,江苏师范大学联合泰州市教育局共同开发上线了“泰州教育生活云”,从社会热点话题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现如今已成为立足泰州、面向全国的教师教育品牌。
“在这里,每天都有大批一线教师、特级教师、教研员活跃其中,还有来自全国的教学名师和高校专家定期开展在线指导。”该项目首席专家、江苏师范大学教授魏本亚介绍,这一模式有效实现了个人自主发展与集体智慧生成的共生与统一。
平台建立后,江苏师范大学还将这些师资用于校内师范生的职前培养。“除了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教育实习以外,疫情背景下我们还组织师范生开展‘云实习’,共同培养卓越师范生,真正实现优势资源互补。”魏本亚说。
教学技能与科研能力互促
为了打造一批“专家型教师”,江苏师范大学还长期向基础教育教师提供跟进式指导,真正助力一线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江苏师范大学长期跟踪指导我们团队,疫情发生以来,专家们依然不间断地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在线学术指导和科研服务。”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刘春说。经过长期指导,她所主持的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开展教师网络研训过程中,我们秉持‘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鼓励他们直面教育问题,关切时代需求,在日常教学中开展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改变教育实践。”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代建军介绍,目前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培训学员申报的项目共有16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很多学员成长为特级教师,有些还成为了教学名师、正高级教师,科研能力直接带动的是教学水平的提升。”代建军说。
优质资源与地区需求互通
实现国家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在中西部,为了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江苏师范大学还把发达地区的教师教育经验成功运用到了新疆。
“平均变化率的计算很简单,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平均变化率的必要性?”日前,在一场针对新疆昭苏县高级中学的“云端”研修活动上,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吴晓红对高二数学组阿丽腾古丽、阿依努尔等教师提出的问题给予了集中指导。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一线教师反馈的问题,有些问题会在研修坊内进行讨论解决,有些问题会逐级反馈到我们这,我们会定期开展专题指导。”吴晓红介绍,为了提升研修效果,团队还定期邀请来自江苏和上海的一线教师与昭苏当地教师共同开展云端备课、教学设计等活动,以促进双方互学互鉴,共同研讨教学经验。
目前,江苏师范大学在昭苏县开发应用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师资培训方案,对全县余名中小学教师完成了网络培训。“通过长期的科研攻关,让更多当地一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享受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真正助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方法变革。”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钱进说。
《中国教育报》年05月27日第3版
作者:通讯员孟召学吴向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