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尔泰山对中国的贡献不仅仅是黄金,还有青

提示:在耳光的余音里,我们至少是有着这样一种态度,即历史不能因为后来的国界问题被搞得混乱甚至面目全非。阿尔泰女尸文身图案是阿尔泰山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而阿尔泰山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也不会仅仅停留在女尸文身图案上。这才是我们在这段文字里要讲述的核心。

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

年时,在俄罗斯与蒙古、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交界地区的乌科克高原上,人们发现了一具女人的尸体。这具尸体距现在约有年了,是在一处永久冰冻的墓地里被发现的。所以,也被称为冰尸。

考古的专家们很惊奇,不仅年女尸被保存了下来,而且,女尸的身上还有一副图样复杂的文身。什么样的文身呢?专家们说:主要图案是一只鹿,不过它长着一只希腊神话中半狮半鹫怪兽的嘴以及一对魔蝎座的山羊角。

这种说法有毛病吗?我们认为是有的。

可以看到鹿和山羊角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希腊神话中半狮半鹫怪兽的嘴”和“魔蝎座”这种说法就多少有些问题了。而接下来专家们的说法就更有问题了: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曾描述过这种奇特的文身艺术,它是古代游牧民族巴泽雷克人的年龄和身份的象征。很多考古专家认为,这名女尸的身份很可能是“乌科克公主”,而她在死的时候可能只有25岁左右。

我们先说文身。

首先是,文身一定不是因为被希罗多德描述过,就意味着它最早出现在希罗多德描述过的世界里。在中国,文身俗称刺青,古文言文中叫涅,是在人单调的皮肤上刻画出理想中的画面,成为人生的永恒,留住记忆作为人生中最美的图画。这就是说,文身原本不是坏人专属的标记,其图案无论是文字抑或图案,总是为了取悦自己和别人,不管文在哪里。到了先秦时代,有一类文身变成了黥刑,又名墨刑,黵刑,刺字,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肉刑,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二年修订《大清律例》时才被彻底废除,前后沿用时间长达数千年。这种刑罚被老百姓通俗地称为在犯人脸上刺字。

与黥刑一样让文身有了另外用场的是警示,就是人们把一些图案刺在身上,进而达到对个人的警示作用。关于这一点,非常有名的是,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岳母刺字的故事。但这并不是说,因为有了黥刑和警示,文身最早承担的功能就不存在了——在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至少就有三个带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与浪子燕青(燕青)。这三个人文身就是为了美观,文的都是他们人生中最美的图画。

所以,不能说文身在后来的中国有了“变异”,就说它最早诞生在外国,一看到它就说它是希罗多德描述过的,这个立不住脚。

再说“半狮半鹫怪兽的嘴”和“魔蝎座的山羊角”,可以肯定的是,“嘴”和“角”是真实存在的,但“半狮半鹫怪兽”和“魔蝎座”是一种被贴上去的想象。为什么呢?可能只有25岁左右的女尸,一定不知道“半狮半鹫怪兽”是什么,更不知道“魔蝎座”是个什么玩意。对于年前的不了解,让专家们在自己有限的认知里,为女尸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对此,我们的看法是,女尸的文身图案就是一只鹿,嘴、角等部位不过是艺术的表达,不能只允许现在的、活着的人成天来艺术地表达自己,也应该明白,古人同样会艺术地表达自己,不能因为女尸的艺术表达,就给它找个希腊神话的出处。这,不但站不住脚,而且,很不讲道理。

其次,我们说“乌科克公主”的命名。让女尸叫什么都可以,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乌科克是一个地名。这个地方位于俄罗斯与蒙古、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交界地区,是一片高原,发现女尸的墓地海拔约米,以发现地命名,叫女尸“乌科克公主”理所当然。但乌科克这个俄罗斯与蒙古、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交界的地区,也是阿尔泰山脉的分布。

关于阿尔泰山脉,是这样的一个大致的地理概念:呈西北—东南走向,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绵延余公里;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属中段南坡,山体长达余公里,海拔—米。主要山脊高度在米以上,北部的最高峰为友谊峰,海拔米。但是,人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个概念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国家形成要比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早得多得多,所以,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这些国家形成之前,阿尔泰山脉只能是中国北方的山脉,中国的山脉,在女尸所处的年前,当然属于中华文化或者华夏文化的地理范畴,叫它“乌科克公主”也可以,但不如叫它“阿尔泰公主”更妥帖,道理很简单,在有阿尔泰地名的时候,并不一定存在乌科克的说法。

阿尔泰山风光

这中间的“不科学”是认知惯性的一种表现:人们总喜欢拿自己已知的东西来为未知或不是十分了解的东西命名,甚至做出解释。这种做法的直接结果是:总会让历史变成一个“套”,人们用已知的东西来“套”未知或不是十分了解的东西,最后只能是已知的有限停留在那里,而未知的依然未知,甚至自以为是地把未知“套”成了已知。

女尸的陪葬除了两名“男性武士”殉葬者,身旁还有6匹配备着马鞍和缰绳的骏马。这显示了女尸生前身份的高贵与特殊。在女尸的左髋骨旁,还发现了一个“化妆包”,里面有一个用马的鬃毛做成的化妆刷,一段眼线笔,还有一些蓝铁矿粉,可在皮肤上画出深蓝绿的颜色。因为这些连同文身,专家们把这“套”成了“巴泽雷克文化”,并说:“巴泽雷克人相信文身是同族人的标志,有助于人死后找寻到和自己来自同样家族和文化的人。文身被用作个人识别,就像今天的护照。”

同样,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个“巴泽雷克文化”:它是一种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分布在萨彦一阿尔泰山,最初是年由拉得罗夫在发掘别列里和卡达答墓葬时发现,随后鲁金科发掘的巴泽雷克大墓和巴萨达尔墓地;随着资料整理,巴泽雷克文化被初定为巴泽雷克时代,更名为巴泽雷克文化。主要分布在萨彦一阿尔泰山,北部为山地草原,中南部在达贝一拨噶达一奥拉山系的山脚下分布有乌科克高原。

据说,巴泽雷克人隶属于一种混合的游牧民族,有着欧洲人的外表,同时蒙古族的特征出现,整体呈现出欧罗巴蒙古人种特征。根据季节迁徙,同时他们也从事农耕,他们会在重石磨石上研磨谷物,冬天的时候将其保存在深深的桦树皮坑中,用来烘焙蛋糕。他们也会砍伐原木制作房屋。从巴泽雷克墓葬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马,武器和对神明的信仰。他们死后会在最美丽如画的河流和河谷建立巨大的墓葬,并大量宝物埋藏其中(韩东《浅谈巴泽雷克文化》知识力量杂志,年5月)。

然而,在专家们的这些命名与论述里,人们不难发现,所谓的“巴泽雷克文化”其实就是阿尔泰文化,所谓的巴泽雷克人其实就是阿尔泰人。相比“巴泽雷克文化”、巴泽雷克人,阿尔泰文化、阿尔泰人更直接,更容易让人接受,更好懂。

然而,专家在对女尸希腊化的描述与国外化的命名之后,很快就迎来了打脸的事情。即:女尸文身的图案,早在年时,中国人就见识过了,而且图案还是用黄金做成的。人们把这种图案叫鹿形金怪兽,是年在陕西省神木县纳林高兔村,一处战国时期匈奴贵族的墓地出土的。

鹿形金怪兽

现在,鹿形金怪兽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被称作“陕西重器”。高11.5厘米,长11厘米,重克。纯金质,捶揲成型。立体圆雕,腹下开口,体内中空,表壳较薄。形象与特殊被作了这样的描述:为一只长着多分枝卷角的鹿形,但有鹰喙形嘴,每一个分枝卷角的顶端和尾端也生出一个同样的兽头,状如传说中的九头鸟。怪兽站立在花朵形圆形底座上,身上布满卷云式条纹。大角、尾和花形圆形底座是另外焊接上去的。在圆顶的花瓣上各有三四个小穿孔,估计是用来钉缀,所以很有可能是匈奴人冠冕上的装饰。

又说:匈奴金银饰件以其独特的动物纹饰著称于世。在众多的动物饰件中,以这件金怪兽的造型最为奇特,它显示了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难解之谜,至今人们仍未弄清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有些学者推测,这种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怪兽形象,应与神话传说有关。

但是,这传说却与希腊神话没有了什么关系,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区无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从这里“无草木,多沙石”的自然环境看,这则神话当产生于北方游牧民族中。蛊乃不死之虫,雕是一种猛禽,蛊雕的形象与此金怪兽相似,因此,这件金怪兽有可能就是神话传说中的蛊雕,以之作为冠冕顶饰,反映了匈奴人对勇猛强悍动物的崇拜。

显然,这是中国专家的说法,与那些给女尸命名的外国专家们的说法很不同,他们认为这件金怪兽造型奇特,综合运用了多种工艺,制作精湛,全面反映了匈奴金银器制作技术的高超水平,是最有代表性的匈奴艺术珍品。给了那些为女尸命名、说文身图案是女尸护照的国外专家一记耳光。

在耳光的余音里,我们至少是有着这样一种态度,即历史不能因为后来的国界问题被搞得混乱甚至面目全非。阿尔泰女尸文身图案是阿尔泰山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而阿尔泰山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也不会仅仅停留在女尸文身图案上。这才是我们在这段文字里要讲述的核心。

阿尔泰山实际上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山脉,这直接导致了它与中国北方东西走向山脉历史与地理的地位不同。中国北方东西走向的山脉中,一般会是这样种景况,北边因为天寒,总会有大片大片的戈壁大漠,而生存在北边的人总会使劲地越过山脉,靠向南边,这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冲突以及民族融合,从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等民族都是这样的。但是,阿尔泰山不同,因为更向北,又因为是南北走向,承担更多的是分界、指引以及融合。

分界是这样一个概念:如果我们把中国的北方分成三个部分,即东北方、正北方和西北方,那么,阿尔泰山就是东北方和正北方与西北方的分界。这种分界的结果是,中国东北方的民族和正北方的民族在正北方进行充分的融合后,一部分南下,一部分翻越阿尔泰山在那里又进行全新的民族融合。

历史地来看,翻越阿尔泰山无非是这样三个途经,即一是由今蒙古国过山口至今新疆奇台、吉木萨尔一带;二是仍由今蒙古国过山口至今新疆阿尔泰喀纳斯湖一带;三是由今蒙古国或更向北的地方过山口至今哈萨克斯坦一带。

在这三条通道中,耶侓大石西征走的或是至今新疆奇台、吉木萨尔一带的线路,成吉思汗西征走的或是至今新疆阿尔泰喀纳斯湖一带的线路,这两条线路不好走,需要官方的组织,但是捷径,所以也便成了军队出征的选择。由今蒙古国或更向北的地方过山口至今哈萨克斯坦一带比较好走,但因为太靠北了,比较远,也便成了民间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因为这个通道的存在,使我们今天说的外西北地区或者七河地区,成了一个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前后历经了七次由东向西的民族大迁徙,包括古月氏、古乌孙、北匈奴、葛逻禄、回鹘、契丹等等民族。古月氏、古乌孙、北匈奴、葛逻禄、回鹘、契丹等等民族经过阿尔泰山、经过融合在向西的路上,就成了其他民族,而留下来的则成了我们今天说的阿尔泰人。

指引是这样一个概念:如果人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发源于阿尔泰山的河流,不管东西,大多数都向北流去了,在今天新疆北疆地区更是这样一个概念。我国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就是这样的。

额尔齐斯河为鄂毕河最大的支流,有“银水”之称。流经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的国际河流。额尔齐斯河发源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阿尔泰山南坡,沿阿尔泰山南麓向西北流,在哈巴河县以西进入哈萨克斯坦国,注入斋桑泊(现过境后即注入布赫塔尔马水库,斋桑泊已成为水库的一部分),出湖后继续西北流穿行于哈萨克斯坦东北部,进入俄罗斯后,过鄂木斯克转向东北,于塔拉附近又转向西北,于托博尔斯克转向北流,在汉特曼西斯克附近汇入鄂毕河。

额尔齐斯河

人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在额尔齐斯河的流向里,越向北越不宜人类生存,而人类的天性是没有人愿意始终待在不宜生存的地方,那么,额尔齐斯河与阿尔泰山就无形中完成了一种对于北方人群与部落向南迁徙的天然指引。同时,阿尔泰山又不完全是南北走向山脉,其西在中国新疆的生态要远好于其东在蒙古国的生态,所以,今哈萨克斯坦与今中国新疆北疆地区就成了这些人迁徙而来生存之地的首选,更多造就了这一带利于民族融合的地理特征。

但是,阿尔泰山的“指引”还不止于此,那就是中国内地的人们可以通过河西走廊,以及河西走廊西端门口的今内蒙古额济纳,到达今中国新疆北疆地区与那里的民族进行文化融合与商品贸易。历史上的古月氏、古乌孙都是从这个方向进入北疆地区的。这种“指引”与额尔齐斯河向南的“指引”,让阿尔泰山的“指引”变成了双向的,也让阿尔泰人的民族与文化特征变得精彩与多元了起来。

融合的概念我们已经涉及了古月氏、古乌孙、北匈奴、葛逻禄、回鹘、契丹等民族,在此重点说阿尔泰女尸年之前的历史。很多人一定不陌生这样一个历史群体——独目人。这个群体在《山海经》里被称为“一目国”,国民被称为“一目民”。这个群体与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提到的,生活在中亚北部的三个民族能对上号,希罗多德说,他们是秃顶的阿尔吉帕人,伊赛顿人和独目的阿里马斯普人。他们分别分布在哈萨克丘陵,伊犁河于楚河流域和阿尔泰山麓。

公元前七世纪,最早到中国探险的欧洲人——古希腊人亚里斯底阿斯,从黑海的东北方出发,向东行至中国的阿尔泰山一带,前后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有史记载以来西方人最初的中国之行,并将旅行见闻写成《独目人》一书。他说,独目人毛发毵毵,面貌奇特,只在前额当中长着一只眼,故名。他们经常与看守黄金的格里芬人战斗,以争夺黄金。由于阿尔泰山盛产黄金。所以这一描绘更证实了独目的阿里马斯普人居住在阿尔泰山地区。

这些史料都虽然都有一些参考价值,但有一个事实是,人不可能有一目的存在。《山海经》中还说他们“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意思是:有一种人只有一只眼睛,长在面孔的中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姓威,是少昊的后裔,以黄米为食。人们可以把这种形象理解为独目人崇拜的一种神灵的肖像,而他们本身不一定是独目。

解决了这一问题,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讨历史,而独目人崇拜火与黄金不但含有火眼金睛的崇拜渴望,而且与盛产黄金的阿尔泰山的文物古迹都不谋而合了起来。阿勒泰在突厥语中就是“金山”的意思,直到现在阿勒泰依然有着金山银水之说。在今天的北疆地区和中亚草原贵族古墓葬中,黄金墓葬是大量的存在。比如今哈萨克斯坦安葬国宝“金人”古尸的伊塞克墓葬,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鱼儿沟黄金大墓,甚至1997年,昭苏县某筑路队在波马修筑公路时,工作人员无意间用挖掘机在一座已经发掘过的古墓附近挖出了大量的金器,但随后就发生了民工恶性哄抢事件。等等。

伊塞克墓葬黄金

远古的人们对于太阳充满了狂热的崇拜,在他们看来,只有太阳才能给人类带来光明,而黄金与太阳一样,都散发有相似的神秘光芒与色彩。在这里黄金与火相伴了起来,而黄金制品的产生总与铜是相伴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金,五色金也”、“银,白金也”、“铜,赤金也”。这背后更多蕴含的是古代人们的冶炼技术。对此,我们的看法是,有了金、银、铜这些金属,远古的人们才可以摸索并且拥有冶炼的技术,如果没有金、银、铜这些金属,那么人们的生产水平也就只能停留在制陶水平的层面上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盛产黄金的阿尔泰山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已经是不言而喻了,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疆通天洞遗址发现0年前青铜器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

鱼儿沟黄金大墓黄金

通天洞遗址位于新疆吉木乃县草原石城景区,是新疆境内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对了解新疆地区4万多年以来古人类演化过程、确立区域文化发展的编年框架有重要意义。年,该遗址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里发现的青铜器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年,这是目前新疆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在国内也是比较早的。这一发现对研究欧亚草原冶金术的早期传播有重要意义。

吉木乃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准噶尔盆地北缘,萨吾尔山北麓,额尔齐斯河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47°00′~47°59′,东经85°33′~87°09′。东与福海县毗邻,南与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相连,北接哈巴河、布尔津两县,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理所当然地属于阿尔泰山文化怀抱。

通天洞遗址

公元前年左右,西亚、中亚、东亚之间存在一条东西文化交流的青铜之路,通天洞遗址很可能在当时的青铜之路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而前文中提到的今伊塞克墓葬、鱼儿沟黄金大墓,昭苏波马黄金墓地,都属于中国古籍中提到的塞人的墓地,塞人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山海经》里,他们被看作是西王母部落的子民。从汉朝开始,中原人们就来到阿尔泰山开采金矿,至清朝在山中淘金的人曾多达5万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造原子弹、氢弹、卫星所用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主要来自阿勒泰,阿勒泰可可托海3号矿因此被誉为“地质圣坑”,这与全国第二大铜矿-阿舍勒铜矿等一批矿山企业一起述说着阿勒泰山的辉煌历史,而阿勒泰山在这里贡献给中国的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了。今天,人们都在唱《可可托海牧羊人》,在被感动的爱情故事里,更应该了解阿勒泰山更多的前生今世。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