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8月21日,库车市乌尊镇色根苏盖特三村村民司马义·阿不拉在葫芦上刻画。近年来,库车市不断挖掘葫芦文化,鼓励农民画家制作葫芦手工艺品。尼亚孜·热合曼摄
新落成的文化大院里,人们津津有味地听讲座;村头的文化广场上,精彩的文艺演出赢得阵阵掌声;产业园区,一个个文旅项目以星火燎原之势,点燃了文化扶贫之“火”……
文化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为拔掉贫困户思想上的穷根,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新疆坚持“志智双扶”,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将文化惠民、文化扶贫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抓好文旅深度融合,奏响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乐章。
文旅融合拓宽增收路
昭苏县喀拉苏镇阿克奇村是一个以哈萨克族牧民为主的自然村。年,昭苏县结合牧民定居工程,将阿克奇村打造成旅游点,组织牧民为游客进行姑娘追、叼羊、阿肯阿依特斯弹唱、哈萨克族传统婚礼等民俗特色表演。
“我曾是村里的贫困户,我们村被打造成民俗文化旅游村后,我的家成了民俗家访点,好日子就来了。”阿克奇村牧民阿合特列克·艾塞提开心地说,年,他家接待游客多人次,旅游收入达12万元。
旧貌换新颜的阿克奇村是新疆各地实施文旅融合,拓宽群众增收路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旅游兴疆战略,着力挖掘新疆独特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注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发挥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倍增效应,开发出更多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新型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成为我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歌舞演艺、主题公园、特色小镇、文创开发、文化节庆……如今,我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文博和文化演艺与旅游“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带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贫困群众彻底甩掉穷帽,挖掉穷根。
文化惠民增强获得感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7月10日,在莎车县古勒巴格镇恰依哈纳村,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演员阿依先木古丽演唱的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赢得在场村民的阵阵掌声。
随后,小品《第一书记》《羊去哪儿了》等紧扣脱贫攻坚主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再现了脱贫攻坚工作,打动了现场观众,有人甚至悄悄抹泪。这是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访惠聚”文化惠民活动的一幕。
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我区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惠民演出,各级文艺院团和民间文艺团队,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牧区。
年,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余场次,不仅为各族群众送去精彩的文艺节目,还通过开展文艺支教、专业培训、辅导讲座等,把“送文化”变“种文化”,让各族群众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让大家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了解党的扶贫政策,从而激发各族群众的脱贫动力。
公共文化服务满足需求
7月6日,柯坪县启浪乡巴合恰村文化大院正式启用,这里不仅配备电视、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还有图书、乐器、文化活动用品等。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人在认真收听党的惠民政策宣讲;有人在仔细看书阅报;还有人手执五子棋“运筹帷幄”……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各类惠民文化服务。
“文化大院的活动丰富多彩,在这里可以看书、弹琴、下棋、上网等,已经成了村民活动的好去处。”村民库尔班·沙依木说。
这是我区持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自治区各级政府根据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公共图书室、文化室、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目前,全疆已经建成的图书馆、文化馆覆盖所有的县市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及南疆四地州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圈”正在我区各地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和煦阳光。
来源:天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