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夏塔古城

著名作家张承志在其随笔《荒芜英雄》书中是这样描述“夏塔”的。“夏台只是一个乡的名字,地在新疆昭苏县。当时它这个称谓使用不多,一般被人俗称为五公社。”作者在文章结尾时意味深长地表示,“在将来,在可能性赐予我身的时候,我一定要在夏台盖一栋自己的小房子。”那个遥远、偏僻、安宁的“夏台”,令我无限憧憬和向往。后来又读到他的散文《夏台之恋》,再次把我为之向往的情绪撩拔到了极致。

在去“夏塔”之前,我压根儿不知道“夏台”就是“夏塔”。此次自驾去“夏塔”,夫人和女儿都觉得既偏又远,有些不想去,但在我的坚持和说服下,她们妥协了。母女俩对古城实在没有什么兴趣,此去纯粹为了陪我。好在一路风景甚美,也算是给她们一些补偿。从昭苏县城一大清早出发,一路上赏景拍照,走走停停。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走了4个多小时。抵达“夏塔古城”时已是中午2点。

“夏塔”在蒙古语中称之为“沙图阿满”,为阶梯之意。因为清代在木查尔特冰川上设有70户专门凿冰梯的人家,因尔得名“沙图”,“夏塔”是沙图的转音,意为“阶梯”、“台阶”、“梯道”。唐玄奘西去取经,曾越过一道冰岭,即是此地。神秘的“夏塔古城”遗址位于夏塔山口北面20公里的特克斯河畔,当地亦称“松柏古城”。距昭苏县城57公里,夏塔乡19公里,北临特克斯河,东濒夏塔河支流。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特克斯河流域大且保存完整的一处历史文化遗址,对研究古代伊犁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史及政治军事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在古城西南25公里处,还有一处波马古城遗址,这两座古城的修建,应该与“夏塔古道”有关联。

“夏塔古城”紧靠着马路,路边建有停车场,景区没有围栏,也不收门票和停车费。停车场与古城之间有一座孤零零的石碑突兀地伫立着。碑的正面是汉维双语书写着“夏塔古城遗址”的字样。背面则是关于古城简介,无非是城池的走向、四邻、大小、形状、年代等信息。在碑旁有块铁制标牌,上面书写着“夏特古城”字样,蓝底白字,甚是醒目,由自治区民政厅监制。至此,我才明白“夏台古城”、“夏特古城”与“夏塔古城”其实为同一地点,之所以出现称谓不同,乃翻译之异。此地名为音译名,之所以出现三种不同的音译名,主要是因为其译名来自哈萨克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三种不同的语言,不同语言的发音本身就有差异。音译成汉语时,差异就更明显了。同一个地名有三个不同的汉语译名,就这样出现了。

三个译名都传播甚广,这让人有些不可思议。三个译名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亦无本质之别,孰是孰非亦无关紧要,但如果不统一,会有误导之虞。政府地名主管部门称之为“夏特”,其乡政府的官方名称亦是“夏特”,年以前的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也只能搜到“夏特”,搜不到“夏塔”。钟兴麒所著的《西域地名考录》(年)中收录的也是“夏特”。而当地旅游部门似乎更认可“夏塔”,这多少让人有些尴尬。“夏塔”早期还被译作“下台”,雪犁编撰的《中国丝绸之路辞典》(年)中收录为“下台”,而同时期著名作家张承志所著文章中则将其称为“夏台”。地名使用之乱,既有不同语言翻译之异,又有习惯使然。如果这种人为的差异不能统一,势必会造成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惑,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将为此付出代价。我倾向于用“夏塔”,既体现尊重习惯,又比较接近音译原音,还十分响亮。“夏台”与河南“钧台”同名容易混淆,读音易生歧义,不太适宜。“夏特”虽然非常接近原音,但不够响亮。

女儿和夫人对古城历史不甚感冒,倒是对废弃古城中的花花草草很有兴趣,俩人一路小跑,到城池中央摘野花,远远地向我挥手示意。我则站在高处为她们拍照。环顾四周,能依稀看出古城的大致轮廓。古城略呈方型,外围有护城沟濠,明显带有中原古代城池风格,现尚存南、北、西三面城墙。城墙为土筑的干打垒,最高处还有半人多高,东面的城墙已被夏塔河侵蚀,唯有城中心和西角有三处土台基高高隆起,上面散落着砖瓦残片。

史载,在唐代西域有许多都护府,“夏塔古城”就是其中之一,扼守弓月道和碎叶道,为唐代镇守边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夏塔古城”详情却不见于史籍记载,但从出土的有关文物来看,古城的年代可能早到唐代、晚至元朝。有人推测“夏塔古城”最有可能是西汉细君公主自治的仿汉风格的宫室,但这一推测与目前考证的古城修建年代相左,如果真是细君公主的宫室,西汉官方文献不可能没有文字记载。觉得这种推测不太靠谱。

“夏塔古城”是“夏塔古道”的北端终点,是乌孙南上北下东来西去通往乌孙国都赤谷城的必经之地;是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夏塔古城”由唐及元,历经数百年历史,一定有过笙歌燕舞的太平景象,也有过刀光剑影的烽火连城。古城曾经的繁华热闹早已堙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城堡的金戈铁马早已没入草原的沉寂之中,现在看上去曾经的古城与周边的草原并无两样。如果没有矗立在古城边的碑牌提醒,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经还有一座繁华的城池。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座古城由盛转衰,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无史籍可考,至今未有定论,太多的未解之迷,只能留给时间和未来。或许有解,或许永远无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