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陈彦仿)7月2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主任阮秋荣,再次来到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队员们对这里的石构遗存继续进行深度发掘。他告诉记者:“日前,我们已经确认,这是一座大型墓葬。这处遗存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新疆史前面积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遗存。接下来,我们会对其进行深度探索。”
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尼勒克县科蒙乡恰勒格尔村,地处伊犁河三大支流之一的喀什河北岸。是目前伊犁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以青铜时代为主体的聚落遗址。石构遗存位于吉仁台沟口遗址南部,距离遗址的居住区约1公里,属于吉仁台沟口遗址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地处喀什河沟口要冲,依山面水,因修建水渠、房屋、道路等,将其分割成南北两部分。考古工作者曾对它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
阮秋荣是该遗址的考古发掘负责人,他介绍说,这是一座平面大致呈方形、石砌、边长达米的大型建筑,中部较高,边缘略矮,最高处7米,有无数条石条带。
起初,考古队员们猜测,这或许是一座古城,或者是一处祭祀场所,也有可能是大型墓葬。年,当考古队员们对这处石构遗存的东北部和中部继续发掘清理了平方米后,最终解开了它的真实身份。
墓葬呈大型方形覆斗状,四周是加工整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石板垒砌而成的石围墙,规模达上万平方米,形制非常特殊。
墓葬主要由高台坟冢和半地下墓室两部分构成。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大型墓葬的坟冢和墓室经过三次大规模盗扰,尤其是墓室西部和南部。
石构遗存坟冢面积近1.5万平方米,其边缘高约1.5至2米,中心高约4.5米。墙底横置大石板,墓葬墙内有数条石条带汇聚到墓室,这些石条带用较小砾石或卵石垒砌,间距在0.5至2米不等,最宽一处为7米。少数石条带之间有石碓或西北-东南向短石条带相连,形成小方格。石条带之间主要是填土,个别则以不同石质加以区别,如山上采集的碎小角砾石、河岸采集的小卵石、细沙砾等,甚至用不同颜色石块加以区分。整体上看,石条带似由高台中心向四边辐射扩散。
墓室位于高台中心,平面略呈甲字形,由半地穴墓室、外侧红土墙和石围墙构成,出土遗物较少。在北墙东端外侧墙体上发现羊、马图案的岩画。
在遗物中,只发现了一些陶片和石器,陶片大多为素面,少量装饰有暗炫纹。一件完整陶器,另有一些铜锥、铜凿、铜针等小件铜器。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灰陶,均为罐类器物。石器有饼形石器、石杵等。测年显示,这座石构墓葬建筑年代距今约年,属于青铜时代墓葬。
这处墓葬体量巨大、结构特殊。从上空看,这些石条带以墓室中心向周边辐射扩散,犹如太阳周边的万丈光芒。墓室底部铺红土,墓室外围用红土包裹,高台外围铺垫红土面。考古队员们认为,这些“尚红”现象,都可能与太阳崇拜有关,这对于研究青铜时代中晚期人们的丧葬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据了解,遗存地处沟口要冲,沟通东西,向沟外可连接乌吐兰墓地、喀拉苏遗址,向内可连接吉仁台沟口遗址址区、穷科克遗址、汤巴勒萨依墓地,是将喀什河流域青铜时代遗存串联起来的关键点。
继续阅读—— 初步确定:这里为伊犁河流域青铜时代晚期的中心之一 世界最早用煤遗存
石构遗存和前期已经发掘的房址构成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聚落遗址,遗址聚落规模宏大、布局复杂。结合近平方米大型单体房屋建筑和气势磅礴的石构遗存,可以初步推测这里为伊犁河流域青铜时代晚期的中心之一。
据了解,吉仁台沟口遗址是目前伊犁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以青铜时代为主体的聚落遗址,对于研究新疆史前时期的年代分期、文化谱系、聚落形态、社会状况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都有重大学术价值。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丰富的与青铜冶炼有关的遗物和遗迹,包括坩埚、炼渣和陶范等,冶金证据链更为充分。显示出该遗址存在一定规模的铸铜活动,在新疆青铜时代遗址中罕见。此外,遗址还出土几件铁块和较多铁炼渣。这些新发现对新疆及至中亚史前冶金考古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价值。
同时,在这里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使用燃煤的遗存,将人类对燃煤的使用历史上推千余年。在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煤灰、煤渣、未燃尽煤块、煤坑以及煤的堆放点等,显示出使用煤炭资源作为燃料这一行差不多贯穿了整个遗址的始终。这些现象表明距今年前以后,吉仁台沟口人群已充分认识煤的特性,并将其广泛运用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阮秋荣说,这种新能源的发现和利用,在人类能源利用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性质,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
这里还集中出土了余粒炭化黍种子,这是伊犁地区青铜时代该类作物的首次发现,为黍的西传路线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同时该遗址也有少量来自西方的农作物,如大麦、小麦的发现,为揭示早期农作物的东西交流路线提供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