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就是天子的女儿,是地位尊贵无比的女子,并且相貌一般都不是太低。从表面上来看,能够成为公主对于寻常人家的女儿来说是一种天大的荣耀,但是事实上,在几千年的历史上,真正一生幸福的公主并没有多少,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看过古装剧的人应该都有所了解,汉朝公主和皇子不同,公主的作用一般都是远嫁塞外,被自己的父王当作是和亲的工具,是换取王朝太平的工具。今天我们要给大家所讲述的这位公主,她短暂的一生并不快乐,并且可以说是有着相当悲惨的经历,她就是乌孙公主刘细君。
乌孙公主是汉武帝的侄子刘建的女儿,曾祖父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江都易王刘非,史称其为“江都公主”,她虽然有着公主的名号,但是她的身世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荣华。
在公元前一零五年,当时的汉王朝和匈奴的关系紧张,为了压制住匈奴的气势,汉武帝决定派使者前去乌孙国。当时乌孙国的国王表示自己愿意和大汉和亲,以助大汉一臂之力。由于之前刘建是个荒淫无道的诸侯王,其在元狩二年也就是公元前年的时候,企图谋反未成,之后自杀身亡,所以,刘细君就成为了罪臣之女,被嫁乌孙,应该算是国家对其“莫大的恩宠”了。
元封六年(前年),汉武帝当即便册封了细君为公主,让她远嫁乌孙去和亲。
她的一生命运凄凉,为了汉王朝的安定,远嫁他乡,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国度,同时,她也是第一个为了国家远嫁到塞外的公主。
在嫁来乌孙之后,她成为了乌孙王猎骄靡的右夫人。当时的乌孙王还有一位左夫人,是匈奴的公主,她的地位,还在这位左夫人之下。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原因,乌孙公主平日里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为了排解自己的苦闷,就让人制作了一把乐器,用来解自己的思乡之苦,此乐器便是“阮”,称为“秦琵琶”。
琵琶之音悠长,处处都透露着奏乐之人的哀愁。只身远在异国的乌孙公主想念自己的家乡,这让天地都为之怆动,琴声一起,心里就莫名的感到伤感。
在乌孙公主刚嫁来的时候,乌孙王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乌孙公主都与他孙子的年纪差不多了。因为语言的不通,他们沟通困难,再加上各族文化习俗的不同,虽然他们是夫妻,但是一年到头能够见面的时间屈指可数,根本就没有什么感情存在。
细君是汉王朝皇族的血脉,从小就知书达礼,懂得女子的三从四德,但是乌孙国却是来自边外的小国,自然是不能和中原王朝相提并论。这里是一个相比来说较为落后的国家,穹庐作卧室毛毡为外墙,并且他们吃的喝的也是和中原截然不同,风俗如此,细君心中有多苦也只有她自己才能知道了。
在乌孙王猎骄靡去世之后,他的孙子继承他的王位,这样一来根据当地的习俗,她就要嫁给猎骄靡的孙子军须靡为妻。但是古代的中原女子讲究三从四德,虽然她和乌孙王没有什么夫妻之情,但是毕竟是自己的丈夫,自己又怎么能另嫁他人呢?
在得知这件事的时候,乌孙公主的心里当然是一万个不愿意了,于是她便写了一封书信上交给了汉朝天子,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够站在自己的身后,为自己做主。但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天子回信说让她遵从这里的习俗,并且透露出自己想要和乌孙联手一起消灭匈奴的意图。细君的心中虽然无奈,但是没有办法,为了天下的大业着想,她最终还是嫁给了军须靡,成为了他的右夫人。
一年之后,她诞下了一位女婴,取名为少夫。但是因为祖孙同享一位妻子的习俗始终让细君没有办法接受,再加上她在生产之后身体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不久之后便心伤而死了。这位公主在嫁来乌孙国之后,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再回大汉看一眼,但是她终其一生都没有再回过大汉,其墓地坐落在新疆伊犁州昭苏县的乌孙山夏特大峡谷谷口。
乌孙公主因为心绪难平,还写了一首诗歌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恨。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王延。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词乍一看似乎略显单调,但是如果把当时细君所处的环境和她的身世联系起来,我们也不难从这首诗词中看出细君当时内心对于故乡的眷恋和自己独自身处异乡的孤独。这篇诗词在多年之后也被千古的女子所传唱,有人为之洒泪,有人为之感伤。
之后各朝代的诗人也都为这位身世可怜的女子写过诗词,白居易为她咏叹,黄庭坚为她感伤。所以说,乌孙公主的一生命运坎坷,是一位可怜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