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它,就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李浩宇问我:“你不会感到惊讶吧?”又说,十多年前,北京有几位文物专家想来这里看看,他接到电话有些担心,觉得就剩下了一道城墙,让人家看什么呢?但没想到专家们看过很满意,还称赞说,“两千多年的城,如今是这个样子,正常”。李浩宇的意思是,时间会让一切拥有它应该拥有的样子,有时候,人为地建造往往会变成作假,会让文物失去本来的面目,而文物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人们看到时间——在时间里的流失里一切都在慢慢变化的过程。
一道墙在时间的长河一点点地倒下,现在眼前就是一道地埂,硕大、健壮,还非常地霸气。这就是朔方郡故城遗址了。故城的一边是一条乡间农用的小路,另一边就是庄稼地,多大长得还没有收割的像方块翡翠一样高大的玉米。与“埂”相伴的是一首农渠,还有农渠旁一道葱茏茂盛的树,用高高在上的绿色注视着天空和大地。
朔方,北方之意。《尚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蔡沈传:“朔方,北荒之地。”
郡,我国古代行政区域,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郡县。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等同于“省”下的“市”;汉代起,郡是州的下级行政单位。郡的行政长官称“太守”、“尹”、“相”等。介于州、县之间;隋朝废郡,县直隶于州;唐朝将行政区划分为道、州、县,武则天时曾改“州”为“郡”,不久又改“郡”为“州”;明清称“府”。
由“埂”而入,我们在树丛中找到了朔方郡故址的文物保护牌,而我更喜欢用现代人的表达方式理解朔方——北方——朔方郡就是中国北方市——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其实就是曾经的北方市府所在地。事实也是这样的:
朔方郡设置于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年(元朔二年)武帝派遣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自云中(云中郡)出兵,西经高阙,再向西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辖地(通称“新秦中”),并在阴山以南的河谷地带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第二年又派遣校尉苏建率领十万人兴筑阴山南麓的长城,筑朔方郡治及下属县城。朔方郡正位于汉王朝国都长安城(今西安市)的正北方,因此取《诗经》中“城彼朔方”之意,命名为朔方郡。《尔雅》:“朔,北方也。”朔气是指北方的寒气,北方很冷,故称朔方。
走过千年的泥土,我似乎听到了汉军士兵曾经在这里筑城的声音,这声音里有着生命的体温和汗水的晶莹,弥漫在历史的空气与阳光中,让一切都变得温暖并伸手可及。
朔方郡所在的内蒙古河套地区,战国时称为河南地以及北假,原为赵国领地。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收复秦代边地。元朔二年(公元前年),匈奴侵入渔阳、上谷袭扰边民。西汉时,朔方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一带(鄂尔多斯西部及巴彦淖尔西南部)。汉武帝曾多次徙民移居朔方、五原、上郡、北地诸郡,并穿凿河渠,屯田戍守,修筑长城、要塞。汉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公元前8年),朔方郡领十县:
在翡翠的玉米间,有一些空地,那不是没有种植,而是已经收割的瓜地,里面还有残存的瓜秧、瓜蔓。除了粮食,巴彦淖尔的果蔬非常有名,尤其是瓜。
华莱士瓜,产于内蒙古河套地区,已有70年的种植历史。华莱士瓜的起源,相传40年代初,美国当时的农业部长华莱士先生(后任美国副总统)来我国西北地区访问,宴席间华莱士先生取出两个美国甜瓜让大家品尝,事后瓜籽流传民间与当地的铁蛋瓜、黄蛋瓜混种而天然杂交,形成独特而珍贵的育种材料,该育种材料逐步东移,落户磴口县,并被当地人称为“华莱士瓜”,华莱士瓜由此得名。
华莱士瓜产区地处乌兰布和、库布齐按漠边缘,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含有大量有机矿物质。河套地区的磴口、临河、五原、杭锦后旗和乌拉特前旗都有种植。其中磴口县所产蜜瓜瓜形美观,大小适度,皮色鲜艳,品质纯正,香甜爽口,已远销海外。
还有西瓜。三道桥西瓜,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特产。三道桥西瓜外观果皮浅绿色,有分布均匀的墨绿色条纹,长椭圆形;果皮厚,耐储运;果肉红色,肉质沙脆、汁多,纤维少,籽少;口感细腻、爽口、脆甜;产品优于其他产区。年12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三道桥西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就产地环境而言,杭锦后旗还有这样三个优势:
土壤地貌
杭锦后旗主要由冲击平原、洪积平原和河漫滩三种地形构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壤类型主要有灌淤土、盐土、较肥沃的沙壤土,轻壤或中壤地块;土壤含盐量0.5%以下,土壤pH值范围7.0-8.0,活土层30厘米以上。三道桥镇及周边的乡镇主要耕作土壤是灌淤土、沙壤土,耕作性好,土壤透气性好,含钾量高,对糖份的积累非常有利。
水文情况
杭锦后旗水源充沛,灌溉便利。黄河过境14千米,年径流总量7.9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达18亿立方米。充足的水资源为杭锦后旗的三道桥西瓜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而且水量充沛,无工业污染。
气候情况
杭锦后旗属中温带温热亚带,河套平原-乌兰布和沙漠温热干旱气候区。太阳辐射强烈,日照资源丰富,大陆性气候显著。全年日照时数.9小时以上,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36千卡;年平均气温8℃左右,日平均温差13-14℃;无霜期天左右,大于10℃的有效积温年平均为℃;年平均降水量.3毫米,年均蒸发量毫米。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西瓜的生长发育,并且远离污染,产品品质优佳,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因为有了这样的优势,所以就有了自己的历史故事:
早在傅作义驻绥远初期,他率部进驻河套西段(后套),发动官兵开展大规模屯田运动,并在那里大力兴修水利,使3万多亩耕地及时得到灌溉。在民国三十年(年)到民国三十四年(年)抗日战期间,由于日军战线长,兵力不足,只能与傅部形成对峙局面,河套战局形势稍缓。一天,傅作义将军一时闲暇,领着几个随从到乡下看看。一行几人信马由缰走着,边走边看,不觉快到中午时分,天气炎热,走的众人口焦舌燥。正在这时,路边的瓜茅庵引起了将军的注意。
众人心中欢喜,策马直奔瓜地。傅作义将军向种瓜的老农说明了来意,老瓜农说道:后套这个地方,到了瓜地,不要钱,管饱吃,这是老习惯了,拿走才用给钱了。老农去瓜地摘了几颗瓜,切开西瓜,只见这瓜,瓜瓤鲜红,鲜红里看得见沙瓤,瓜子漆黑,熟得饱满。傅作义将军不由赞叹道:“好瓜。”傅作义将军拿起一牙西瓜,咬了一口,更是连连称赞。
这瓜吃到嘴里犹如流霞入口,蜜水润喉,沙甜爽美,妙不可言呀。傅作义将军停了下来,问道:“老人家,你的瓜为什么这么好吃?”老人家向将军详细的介绍了当地米仓县种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傅作义是一个有心人,事后,他考虑到士兵的需要和省府的需求。回去后安排军队的屯垦队在原米仓县梅林庙附近划拨了一百多亩土地专门为军队种植西瓜,并聘请种瓜老瓜农做技术指导。由于河套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管理得当,农牧皆宜,部队和老百姓的农副业生产不断获得大丰收。
因此,三道桥有了种植西瓜的传统,三道桥的西瓜也慢慢出了名,成了河套地区的名优农产品。
事实上,三道桥西瓜的种植历史悠久,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中国初无西瓜,洪忠宣使金,贬递阴山,得食之,其大如斗,绝甘冷,可治暑疾”。由此可知,河套地区那时就开始种植西瓜。后来的历史是这样的: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人带来一种名叫“地克森皇后”的西瓜,和当地的自留种混合种植,人们笼统的称之为“混蔓瓜”,农民开始在农村的屋前屋后、地边地堰零星种植这种“混蔓瓜”。
年,土改时期,史来增在喇嘛渠(和平渠)附近种植四五亩西瓜,一直延续到年互助组时期,都以个人小面积种植当地自留种为主,栽培方式为整枝压蔓,期间张成功因种植技术突出,曾获农业部的奖。
年,河套地区在农业合作化道路上出现了八面大旗,其中就有原米仓县和平乡张成功的“和平农业生产合作社”。
年,河套西瓜合作社成立后,种植规模扩大,每个社种植8-10亩,但产量很低,所以就按人头分给社员。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游走商人的增多,引入了泰国瓜、三白瓜,其瓜个大,产量高、品质好、耐贮运,很受当地农民的欢迎。由于受运输条件的限制,西瓜生产基本上以自食为主。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才把西瓜作为商品作物安排种植,成为了消暑佳品。
历史漫长而悠远,千年的城墙还在,在香甜的瓜果里、在两千多年前汉军的气息里,我深深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之后,又作为人对于自然的感恩。在巴彦淖尔,人们在享用着自然馈赠的同时,也为瓜专门设立了一个节,庆祝瓜果丰收的节日。
三道桥得名是因为在当地杨家河上的三座桥而名,杨家河实际上一是条用于农业灌溉的渠。在河套近代水利开发史上,“父子相代,亲友共营”接力开渠之事,被传为佳话,杨家河为杨氏家族、祖孙三代所共开。筹开杨家河的杨氏三代,是从第一代的杨满仓、杨米仓兄弟俩算起。杨氏原为山西河曲人,杨满仓、杨米仓于光绪末年随父母逃灾来后套谋生,起先在河套东部蔡家地落户,给一赵姓地主揽长工,兼作豆腐买卖。杨氏兄弟长大成人后,搬迁到河套西部磴口四坝地方居住。老大杨满仓投奔到五原王同春沙河渠牛犋上劳动,当了渠工头。老二杨米仓投奔到磴口协成地商薛成士家卖苦力,不久亦当了长工头。
杨满仓有三个儿子杨茂林、杨文林和杨云林;杨米仓有六个儿子,其中比较精干的叫杨春林,这几个人成为杨家开渠的第二代。杨春林有两个儿子叫杨义和杨孝,是杨家的第三代代表人物。这三代人,演绎了近代民间开挖杨家河不平凡的历史。
年,王同春身陷牢狱,渠工头杨满仓受王家委托承包沙河渠当了经理。其后,他和杨米仓逐渐积累了治水经验和一定的财富。当时协成至四坝以东的地方都是处女地,遍地野草,一人多高,畜禽粪便盖地一层,土质极为肥沃。一天,当地一位富商在这里对杨米仓说:“这里地多好啊,只要能趟水就能耕种,但挖一条渠可不容易啊!”杨米仓听到这里,眼睛一亮,便有了开渠的决心。随后,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也便有了年轰轰烈烈开挖杨家河的壮举。
杨家河历经十年挖成,杨氏家族为此历经艰险。在开挖中,他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多得多,尤其是严重缺钱,导致工程干干停停,还得筹借高利贷。《绥远通志稿》说、年杨家“工资与债息两亏”,不得不变卖家产,典当家私,“几至破产”。年,因施工不利,杨米仓先暴病而亡。次年,杨满仓因工程压力过大,也抱病而卒,终年56岁。年工程即将竣工之际,杨茂林,也因积劳成疾,忧愁而死,年仅44岁。工程竣工后的年,杨春林因劳顿过度,外债紧逼,遂致一病不起,英年早逝。
作为枢纽和骨干工程,杨家河对于三道桥一带的土地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年灌溉面积顷,达到顷。其后,总有效灌溉面积可达到顷至顷,成为河套西部旱涝保收的一块粮食基地。今天的杨家河全长约58公里,灌域面积多万亩。因为它的存在,三道桥一带开始农事兴旺、商业繁荣。如今每年夏天在巴彦淖尔各地的瓜果市场上,“三道桥西瓜”总是叫得最响、卖得最火。而当地的人们总会在每年七月间举办“西瓜开园节”。
会上,人们除了逛瓜园、摘西瓜、品西瓜,共同为三道桥西瓜打call。还会举行一些娱乐活动,比如举西瓜比赛,西瓜套圈圈(顾客距西瓜2米处进行套瓜,共5个圈,套中即可抱走)等。同时,通过线上直播、线下联动的方式,采取“采摘+直播+装箱”一条龙服务,为巴彦淖尔优质农产品行销天下助力。
华莱士瓜亦是。磴口县享有“中国华莱士之乡”的美称,华莱士命名的磴口华莱士节,自年创办以来,经过多年运作,使“磴口华莱士蜜瓜”这一品牌逐步成为巴彦淖尔市乃至自治区西部的知名品牌之一,而华莱士节已经成为磴口人民的传统节日。
节上,人们还要举行华莱士瓜品评展示活动。来自巴彦高勒镇、补隆淖镇、隆盛合镇等二十个苏木镇、农场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选送的华莱士瓜参与比评,每个单位随机抽选三颗华莱士瓜,由县内高级农艺师对参赛华莱士瓜的外形、颜色、口感、含糖量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打分。将地区知名旅游品牌和旅游文化紧密结合,对提高磴口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磴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为更多的海内外宾客了解磴口提供了重要途径。
瓜的节日是对农耕的传承,也是对于文化的传承。在朔方郡故址旁边的现代农渠的示意牌上,我看到了故城与河套灌区的共同简介。河套灌区全是黄河水养的。一干渠、二干渠、三分渠……都像树杈,也像输液的点滴一样,一滴一滴往外滋润着那些眼前的绿色,浇灌着万亩良田。朔方郡故址和河套灌区一样,都在温暖和美好着我们的当下与未来。
未完待续